武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作为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解码红色基因、赋能城市发展”为总体思路,依托武汉富集的红色文化资源,构建起“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实践转化”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平台。中心秉持严谨的学术品位,依托江汉大学跨学科研究团队,联合省内外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及红色文化实践单位,形成“历史实践深耕—地域文化建构—技术创新赋能”的特色研究体系。为深入挖掘武汉红色文化内涵,服务湖北省红色文化研究与社会教育需求,中心现面向社会公开接受2025年度开放基金项目申报。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定位
武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2025年度开放基金项目是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汇聚各方智慧,推动武汉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进步,与其他类别的基金项目具有同等重要的学术地位。
二、申报条件及要求
1.项目面向高校、科研机构、党史研究部门、红色文化相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从事红色文化研究的人员开放。
2.项目负责人须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原则上应具有副高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或兼具博士学位和中级职称的研究人员。部分企事业单位中实际长期从事党史研究、红色文化实践等相关工作,虽无专业技术职称但具备丰富研究经验或实践成果的人员,亦可申报。
3.项目申报者必须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组织者和参与者,并在项目研究中担任实质性任务。
4.鼓励红色文化场馆从业人员、基层宣传工作者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团队。
5.课题申请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课题项目。本次项目申报所设选题范围为方向性选题,申请者可根据选题方向与自身研究基础,拟定具体研究题目。
6.相同内容已获准立项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的,不能以该内容重复申报。凡在内容上与在研或已结项的各级各类项目有较大关联的申请课题,须在申请时注明所申请项目与已承担项目的联系和区别,否则视为重复申报。不得以与已出版内容基本相同的研究成果申请课题项目。
三、进度安排及相关要求
1.申报阶段:2025年9月10日前,申报人需登录“武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官网下载《项目申报书》,填写后打印一式三份,加盖所在单位公章,邮寄至研究中心,并将电子文档发送至指定邮箱。(以邮件发出时间为准)
申报书命名格式为“所在单位-申请人姓名”。本中心将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集中论证研究,择日公布立项结果。
2.评审与立项:研究中心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定立项项目并公示。重点支持具有原创性、应用价值或能服务地方红色文化发展规划的项目。
3.成果转化:项目成果需突出实践应用,可聚焦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旅游规划、党史教育课程设计等方向,此类项目优先立项。
4.完成时限:具体结项时间以立项通知为准,项目完成时间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一般课题应在一年内完成,重点课题应在两年内完成。
5.成果提交:需提交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一式三份,及其他可能的支撑材料(如影像资料、实地调研记录等)一套,电子档同步发送至指定邮箱。
四、项目经费及额度
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其中重点项目资助额度为2.4万元/项,一般项目资助额度为0.8万元/项,拟资助12项左右。
经费管理按照武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执行,立项后根据项目类别拨付相应资助资金。
五、项目管理
1.武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由研究中心组织评审,择优立项。
2.项目立项后,根据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相关管理办法,研究中心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研究协议,并报上级管理部门备案。
3.项目研究经费由江汉大学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要求划拨到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
4.项目成果的第一署名单位须为“武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基金项目标注格式为“武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XXXX(项目名称),项目编号:XXXX”。
5.重点项目结项,要求提交研究或咨询报告1篇(获得市级及以上级别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或被政府部门采纳),同时至少1篇在SSCI或A&HCI或CSSCI等来源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或者1部专著的完整书稿。一般项目须完成至少1篇公开发表的省级及以上级别期刊学术论文并附研究报告1份。
六、其他事项
申报人可参考《武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2025年度开放基金项目指南》(见附件),结合自身研究特长确定具体选题。
武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地址:武汉市经开区三角湖路8号江汉大学武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J06A210。邮政编码:430056.
联系人:王老师,电话:18871057651。
电子邮箱:wangpengcheng@jhun.edu.cn。
附件:武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2025年度开放基金项目指南
武汉红色文化研究中心
2025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