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为发挥学术交流对自主创新的先导作用,促进学科繁荣和创新人才成长,提高学会服务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快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根据《武汉市科协学术交流活动平台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武科协〔2025〕8号)精神,市科协继续组织实施2025年度武汉市科协学术交流活动平台项目。现将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一)学术交流活动应为在武汉市内举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交流活动。举办时间在2024年10月1日至2025年9月15日之间,项目申报单位在学术交流活动实施完成后上报项目申报书和附件材料。
(二)围绕“科经荟聚”行动开展会企协作活动,推动学会资源下沉,加强学会与各区科协联动,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会企活动时间在2025年1月1日至9月15日之间,项目申报单位在会企协作活动完成后上报申报书和附件材料。
(三)项目应促进科学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培育科学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各市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在汉高校科协限申报1个学术交流活动平台项目(不含会企协作活动)。其中的会企协作活动项目由各学会联合各区科协共同申报,区科协作为推荐单位,各学会作为申报主体且限申报1个项目,活动内容不得与其他学术交流活动重复。
(五)同一项目不得以不同名称申请经费支持,本项目申报内容不得与已获得武汉市科协其他项目经费支持的项目内容重复。
(六)项目应由申报单位本级执行,多个单位共同实施的项目,由活动牵头单位进行申报。
(七)项目评审结果公布后,申报单位需按要求提供对公账户、经市科协财务部门认可的发票或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等资料。
二、活动形式
围绕奋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对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氢能、新型储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制造、量子科技、深地深海深空、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优先支持。持续培育打造高端国际学术会议(有省部级批文),与全国学会、省级学会联办,有院士领衔的层次较高、规模较大、影响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项目承担单位要确保活动质量和效果,组织开展一批有影响的品牌学术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包含且不限于以下形式:
(一)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为萌芽时期尚未获得学术共同体主流认可的学术思想、理论观点以及学术灵感提供宽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旨在营造自由进行探究、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原始创新的环境,弘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
(二)青年科学家论坛。为扶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成长、培养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而设立的交流平台,旨在推动青年科技工作者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重点围绕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选题,参会代表多数为青年科技工作者。
(三)综合交叉学术交流活动。围绕通过多学科、多专业联合协作研究的交叉性科学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性科学问题举办的学术会议,以选题的学科交叉性、综合性以及人员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为主要特征。鼓励学会之间、学科群之间联合举办。
(四)前沿高端学术交流活动。围绕制约学科或专业领域当前发展的关键性科学问题、与国家优先发展科技领域相关的难点问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举办的小型、高端学术交流会、研讨会,以主题前沿性、人员专业性和规模小型性为主要特征。
(五)会企协作活动。支持学会协同各区科协,采取设立学会服务工作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形式,为企业(园区)提供技术需求调研咨询、产业技术诊断、联合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推广等科技服务,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效对接,切实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三、资助经费
结合年度经费预算安排,项目资助数量及资助额度由专家评审会根据活动规模、内容、形式、经费支出等因素综合评定。
四、申报方式
申报书双面打印一式五份,申报材料连同活动手册、活动现场图片、活动简报、签到表、论文成果集等附件材料,一式五份装订成册报送至行政楼409。申报截止时间为2025年9月24日,逾期不予受理。
申报材料要求要素齐全、主题鲜明、目标合理、简洁务实、结构清晰、内容规范。
五、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一)校外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常勇
联系电话:027-65692041
(二)校内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伟
附件:
1.2025年度武汉市科协学术交流活动平台项目申报书
科学研究处
2025年4月22日